【愛農講壇】台灣小農,無比韌力

▲台灣三安農法消費合作社籌備會主任委員廖坤榮(左)走訪果園參觀,並與正在工作的郭素貞女士(一九八四年神農獎得主、現任嘉義縣傑出農民協會理事長)合影。(照片/台灣扶農協會提供)

▲台灣三安農法消費合作社籌備會主任委員廖坤榮(左)走訪果園參觀,並與正在工作的郭素貞女士(一九八四年神農獎得主、現任嘉義縣傑出農民協會理事長)合影。(照片/台灣扶農協會提供)

作者/廖坤榮(台灣三安農法消費合作社籌備會主任委員、中正大學教授)

「小農」永遠是我們對台灣農業的一個根本印象,臺灣農戶平均耕地規模僅約0.72公頃,這麼低的耕地面積,與美國、澳大利亞等這些大面積的農業耕作方式相比,台灣當然屬於小農經營形態,尤其多數的小農多屬兼業農,根據政府農林漁牧業普查資料的推估,台灣的小農比例約占全體農牧戶的92%。似乎不具規模經濟,小農的生產成本較高,要出口當然不具國際競爭力。

為數龐大的小農實與台灣農村土地產權繼承制度與國家土地政策有密切的關係。我們一直有些刻版印象,小農缺乏競爭力,但是,小農卻是精緻農業的必要條件,龐大的台灣小農有如螞蟻雄兵,兢兢業業運用微小的生產資源,密集的勞力投入,拉近小生產者與直接消費者距離,擴大鄉村與都會交流,使得小農也有一片天。台灣幅員不大,便利的交通設施,再加上網路應用的普及、完善的宅配運輸系統、發達的媒等獨特的條件,使得台灣成為一個小農經濟的天堂。台灣優秀的育種技術、專業的農業分工體系、優質的土壤改良技術、日新月異的有機肥與液肥推陳出新,小農有其精緻耕作的優點,造就了台灣小農的軔力與生命力,終至藏富農村,此與日本有些相似。更重要的是台灣小農可以在WTO開放市場的壓力中存活下來,顯示小農也具有一定的競爭力。

我們對小農的印象經常與有機農業、網路行銷、年輕人投入、農業文創意,品牌發展,甚至「區塊鏈」等概念相結合,真的是這樣嗎?其實台灣小農的弱勢也是一籮筐,例如:農機具採購的平均成本較高,機具的使用率與效率明顯較差,甚至代耕、種苗、肥料與農藥成本等,都高於鄰近國家。還有產量與品質難以標準化與規模化,幾乎很難與大型通路甚至國外買家合作,小農普遍有走不出國門之痛,問題是我們要把小農變大農嗎?

民國98 (2009)年 5 月起政府推動「小地主大佃農」政策,鼓勵無力耕種之老農或無意耕作之農民,將自有土地長期出租給有意願擴大農場經營規模之農業經營者,意即國家以獎勵方式,鼓勵小地主將土地出租,同時補貼承租者,而承租者可以在大面積耕作中獲得規模經濟優勢,此一政策更有利於農業自動化與機械化耕作,造成小農土地「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小農似乎可以變大農了,然政策成效不如預期。

▲郭素貞每天在火龍果園裡細心照料每一顆成長中的火龍果,並隨時驅趕蝸牛及螞蟻。(照片/台灣扶農協會提供)
▲郭素貞每天在火龍果園裡細心照料每一顆成長中的火龍果,並隨時驅趕蝸牛及螞蟻。(照片/台灣扶農協會提供)

雖然農業就業人口約為55.9萬人,其中農業就業人口占總就業人口之比率為4.9%,但這不到5%的農業就業人口卻能為台灣提供達34.6%的糧食供給率,擺脫糧食高度依賴外國進口,嚴然也有國安的貢獻。然而,台灣小農經濟就是一片大好嗎?是台灣農業的模範生嗎?就是台灣農業的特色嗎?小農還有出路嗎?我們不知道是否台灣小農群體創造了獨特的台灣社會濃密的農村社會人情文化?還是台灣社會文化孕育小農蓬勃發展。然而,筆者發現台灣小農,軔力無比!

其實小農與大農並不是孰優孰劣的概念,小農經濟也有其侷限性。籌備中的「台灣三安農法消費合作社」一直在思考著如何幫助小農?當然也在省思著什麼是小農價值?小農是台灣農業的不可變革之樣貌?「小農」是否該變成「大農」?等諸多問題。三安農法消費合作社就是要運用合作社集體的力量,來服務龐大的小農群體,期能提高小農的生產收益,三安農法合作社積極對小農群體進行調研,包含輔導他們要重視包裝,加強農業與文創結合,重視差異性與地方特色等方式,來提升小農的附加價值。我們也積極在挑選適當的小農來培養他們成為小農明星,或小農網紅。

筆者近日到某些小農戶進行調研,發現小農有好幾種特徵,例如:青農、嗜好農、假日農、軍公教退休農等,形成一股微型農戶群體,有些小農的年齡很高,有些小農學歷不高,但是農業知識與技術超群,有些小農只會種植不會行銷;換言之,歡喜收穫,苦於銷售。我們也發現年輕人投入農產業行列意願低落……..等現象,我們擔心台灣小農後繼無人呢!

「台灣三安農法消費合作社」一直對小農宣導「環境安全、農業安全、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並希望建立一套「三安審查標準」,並給予「三安認證」,一旦符合「三安」的標準,消費者一定買單。我們也要用合作組織的集體消費力量來幫助小農,小農的困難等於是台灣農業的困難,我們要透過「三安審核標準」,提供充分食品安全訊息,希望在小農生產者與一般消費者間建立一個信任橋梁。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