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農講壇】推動食農教育:有助建立食品安全市場新秩序

▲台灣三安農法消費合作社籌備會主任委員廖坤榮(中間)與傑出農民協會理事長郭素貞(右一)走訪鳳梨園與正在採收牛奶鳳梨的陳姓農友合影。(照片/扶農協會提供)

作者/廖坤榮(台灣三安農法消費合作社籌備會主任委員、中正大學教授)

「食農教育」一詞日本較先使用,起初主要是在中小學推動農事學習的課程,包含農業種植、農產品相關之教育。2010年起農委會與教育部已經開始意識到有必在政策面推動食農教育,起初是透過農事體驗活動,加深國民對農業及農村的理解,國內食農教育大部分都著重在學童種稻、種菜、種蔬果的「體驗」,2012年起,一波波的食安風暴開啟,食農教育開始延伸到食品安全教育層面,顯示食安風暴激起台灣更加重視食農教育,推動食農與食安的連結,使得食農教育的內容愈來愈豐富多元。

    No feed items found.

然而,食農教育實施的對象還是僅限在中小學的學童範圍,雖然小朋友能透過學校課程參與農事體驗學習,使孩子能對飲食更加了解,並體會食物的價值,進而珍惜食物認識健康飲食,重新認識鄉村的價值,強化農村認同。其實食農教育已非單向的知識傳授,而是對體驗學習之強調,尤其是讓孩子對農村價值有新的認識,也是食農教育的重要價值之一。食農教育的「教育」這兩個字好像會誤導社會與政府將食農教育僅僅在學校推動,尤其是侷限在小學生的教育課程之一小部份,事實上,大人也要接受食農教育,消費者與生產者都要接受食農教育。

籌備中的「台灣三安農法消費合作社」除了履行合作組織基本任務目標,同時還要扮演著推動「食農教育」的社會責任,尤其要為合作社社員提供有價值的食農教育宣導,合作社要深入各社區宣導食農教育。食農教育不僅是農業教育或是飲食教育,也不僅僅是體驗教育而已,更不應侷限在中小學校園中,食農教育宜在社會與社區全面推廣開來。

▲郭素貞每天在火龍果園裡細心照料每一顆成長中的火龍果,並隨時驅趕蝸牛及螞蟻。(照片/台灣扶農協會提供)
▲農友郭素貞每天在火龍果園裡細心照料每一顆成長中的火龍果,並隨時驅趕蝸牛及螞蟻。(照片/台灣扶農協會提供)

「台灣三安農法消費合作社」推動的食農教育對象涵蓋消費者與生產者,當前嚴峻的食安問題部分始自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的市場共生關係,消費者對食安觀念與認識有偏誤,例如要求農產品、食品等要清脆可口,產品要呈現鮮綠顏色等才要購買,導致生產者要對消費者投其所好,農藥、化肥或人工添加劑就不得不使用,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其次,消費者與生產者間也存在資訊不對稱的關係,食農教育的宣導可以填補雙方資訊不對稱的現象,加強正確訊息與知識的宣導,對消費者會更有保障,當消費者有著正確的消費知識,生產者自然會在市場的良性關係中生產更有食品安全的農產品或農產加工品。

    No feed items found.

「台灣三安農法消費合作社」結合環境安全、農業安全與食品安全的【三安理念】,企圖籌設一個〈三安農法學院〉,此一學院的專家要進入社區,針對一般成人來推動食農教育,換言之,三安農法合作社要從食農教育的途徑,協助政府與社會建立一個有效的食品安全市場新秩序。

發佈留言